当戈壁的风拂过书页,当喀什的阳光洒满课桌,我们带着推广普通话的使命,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语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十数日的朝夕相伴,让标准的发音与乡土的热忱相遇,让规范的表达与传统的智慧交融,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沟通无阻、文化共兴的种子。
一、踏沙赴约,行囊里装满期待
初抵喀什,行李箱的滚轮碾过带着细沙的路面,里面塞满的不仅是反复调试过的PPT课件、标注着发音技巧的顺口溜手稿,还有特意准备的印着拼音的汉字描红本、毛笔与宣纸,以及艾草、薄荷等制作香囊的药材。我们围坐在一起,反复打磨普通话教学方案:从“平翘舌音辨析”到“日常用语场景演练”,从绕口令的难易梯度到毛笔字书写时的发音指导,每个细节都藏着对“让普语扎根乡土”的期待。窗外的白杨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我们的热忱——这趟旅程,注定是语言的桥梁,更是文化的纽带。
二、讲台之上,普语之花渐次开
教室的投影幕布上,“普通话——沟通的金钥匙”几个字格外醒目。我们从“为什么要学说普通话”讲起:“就像咱们村里的路能通到镇上,普通话能让咱们和全国各地的人交朋友。”孩子们瞪着好奇的眼睛,我们顺势开始了拼音的趣味教学。把“zh、ch、sh”比作“带帽子的z、c、s”,孩子们跟着PPT里的动画跟读,原本懵懂的眼神渐渐亮了起来。顺口溜比赛让课堂笑声不断:“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的句子刚念完,孩子们就争相举手,从磕磕绊绊到一气呵成,方言与普语的碰撞里,藏着对语言最纯真的热爱。
三、纸笔之间,汉字与墨香共舞
我们将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册发到孩子们手中,用普通话细细讲解手册内容,教大家分辨容易混淆的词语。“横平竖直,就像做人要端正;撇捺舒展,好比胸怀要开阔。”我们握着孩子们的小手,感受笔尖在宣纸上的阻力。从简单的“你”“我”“他”到词语“中国”“家乡”,每写一个字,就用普通话讲解字形和含义。墨汁在宣纸上晕开,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规范书写,更在“字正腔圆”的讲解中,读懂了汉字里的文化密码。
四、药香袅袅,文化传承有新声
“枸杞红在宁夏,当归产自甘肃,党参长在山西……”我们在课桌上铺开中国地图,把封装好的药材标本分给孩子们,教他们认识中药材,让孩子们把药材标本贴在对应省份,并用普通话讲述产地故事。当“新疆的甘草”被稳稳贴在地图上时,孩子们骄傲地说:“我们家乡的药材,要用标准话讲给全国听!”孩子们的笑声混着药香,成了文化传承最生动的背景音。
五、离别不说再见,普语之河永流淌
离别的时候,那些曾羞涩得不敢抬头的脸庞,如今能用普通话流利地说出“谢谢老师,欢迎再来”,这便是最珍贵的收获。推广普通话从不是对乡音的替代,而是为乡土打开一扇窗——让孩子们既能用方言讲好“喀什的葡萄有多甜”“家门口的白杨有多高”,也能用普语告诉远方的人“我的家乡有多美”,这才是语言的意义。愿这趟旅程播下的种子,在喀什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愿普语之河永远流淌,一边连着乡土的根,一边通向世界的阔,让语言之桥越架越宽,让文化之脉代代相传。
图文来源:李冉冉、贺心怡、张翠姗、潘姿彤、黄欣淼
推荐阅读: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