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赓续红色精神血脉,深入了解基层中医药发展现状,7月20日至25日,山东中医药大学“本草乡韵”志愿服务队赴威海市文登区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团队先后开展陆地与海洋本草调研、红色文化学习、基层医疗调研及中医药发展情况采访等活动,在实践中感悟中医药魅力,在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
陆海双探本草路,调研实践获真知
团队首站前往文登区昆嵛山及周边海域,开启“陆地+海洋”双线本草调研。在昆嵛山深处,志愿者们在专业指导老师带领下,沿山路探寻丹参、黄芩、金银花等常见陆地药用植物,记录其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及当地民间应用方法。队员们随身携带标本采集盒与记录本,对发现的药用植物进行分类保存,详细标注采集时间与地点,为后续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在威海湾近海区域,团队重点调研了海马这一特色海洋药材。志愿者们与当地渔业合作社渔民交流,了解海马的生活习性、捕捞方式及加工流程,观察不同规格海马的药材性状,并记录其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案例。渔民们介绍,近年来当地已开展海马人工养殖试验,既保护了野生资源,也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稳定药材供应。通过调研,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海洋本草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也为中医药“陆海统筹”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团队成员在昆嵛山采集药用植物标本
红色教育铸初心,精神传承励前行
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团队前往威海市中共党史纪念馆参观学习。在纪念馆内,志愿者们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和实物展品,系统了解威海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历程、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及当地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发展成就。在“胶东抗战”展区,大家驻足良久,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胶东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不屈的斗争事迹,深切感悟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在中共党史纪念馆学习
随后,团队走访了文登区建国前老党员王大爷。92岁的王大爷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与入党初心,叮嘱青年学子要“不忘来路,珍惜当下,学好本领报效国家”。志愿者们认真记录老人的讲述,纷纷表示要以老党员为榜样,将红色精神融入专业学习与实践中。此外,团队还参观了威海市廉政博物馆,通过典型案例警示与廉政文化展示,进一步强化了廉洁自律意识,坚定了“守正创新、清正行医”的职业信念。
基层医疗深调研,体察民情知所需
为掌握基层医疗服务现状,团队先后走访文登区3个乡镇卫生院及5个村级卫生室,通过实地观察、与医护人员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开展调研。在文登区泽库镇卫生院,志愿者们了解到该院设有中医诊室、针灸推拿室等,能开展针灸、拔罐、中药饮片等基础中医药服务。
图为团队成员与乡镇卫生院医生交流
村级卫生室的调研显示,多数卫生室配备了常见中药饮片与中成药,但中医药服务项目相对单一,主要以开药为主。村民们普遍认可中医药疗效,但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了解较少。团队还发现,农村地区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病高发,而基层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方面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存在“群众有需求、服务难落地”的供需缺口。
聚焦中医发展路,采访交流谋良策
为深入了解基层中医药开展情况,团队专访了文登区卫健局中医药管理科负责人及部分基层中医药从业者。区卫健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当地通过“中医馆建设”“基层中医师培训”等项目,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目前乡镇卫生院中医服务覆盖率达100%,但仍面临人才流失、特色技术传承不足等问题。
在与文登区名老中医李大夫的交流中,他分享了自己扎根基层40余年的从医经历:“过去村民找我看诊,常常带着自家种的药材来抵医药费;现在条件好了,政策支持力度大了,但年轻人愿意学中医、干中医的还是少。”李大夫建议,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中医、信任中医,同时完善基层中医人才激励机制,让好政策真正留住人。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多维度调研与学习,让团队成员既加深了对中医药的认知,也真切感受到基层对中医药服务的迫切需求。志愿者们表示,将把实践所得转化为学习动力,努力提升专业能力,为中医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贡献青春力量,让岐黄薪火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推荐阅读: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