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学子探访基层养殖基地与工业园,触摸中医药的古今脉络于水族箱的微光与古籍的墨香间,体悟医药传承的守正与创新
胶州湾的晨雾漫过养殖基地的玻璃幕墙,水族箱里的海马舒展着透明的鳍,像一群游动的银色问号;中医药博物馆的展柜中,泛黄的《本草纲目》刻本旁,海马干标本静静陈列,鳞片上还留存着海风的痕迹。
8月4日,“岐黄青行”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先后来到青岛清源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海马养殖基地与黄岛国风工业园中医药博物馆,在灵动的水族世界与沉静的文物长廊间,探寻海洋药材如何从自然生灵化为济世良方,感受中医药文化在时光长河中沉淀的智慧。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养殖基地合影
水族箱里的“海中仙”:海马养殖藏着的医药密码
清晨的养殖基地弥漫着淡淡的海盐味,一排排蓝色水族箱整齐排列,像镶嵌在墙上的蓝宝石。“大家看这只三斑海马,体型匀称,吻部细长,正是入药的好品相。” 技术员李姐手持捞网,指着水箱里游动的小家伙们,“它们对水温可敏感了,22-24 摄氏度最适宜生长。”
图为同学们观察海马生长状态
育苗室的显微镜下,刚孵化的海马幼苗只有米粒大小,透明的身体还带着卵黄囊。李姐调出电子台账,屏幕上跳动着酸碱度、溶解氧、投喂量等数据,十分清晰。有同学注意到水箱里铺着的褐色海藻,李姐笑着解释:“这是模拟它们的自然栖息环境,药材讲究‘道地’,海洋药材也得有‘家的味道’。”
图为育苗室内海马幼苗
加工车间里,烘干箱正散发着温润的热气。新鲜海马经过清洗、定型、烘干,渐渐褪去水分,变成药典记载中 “性温,味甘,补肾壮阳” 的药材。“传统工艺讲究‘炭火慢烘’,现在我们用恒温技术保留药效,就像给老药方配了新工具。” 负责人王工拿起烘干后的海马,轻轻掂量,“你看这色泽,棕黄透亮,这才是合格的药材。” 有同学忍不住上手触摸,坚硬的外壳带着海洋的质感,忽然明白:原来药房里的海马药材,曾是水族箱里灵动的生命。
图为海马加工车间
展柜中的 “时光书”:中医药博物馆藏着的传承脉络
午后的青岛国风制药厂静谧庄严,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推开中医药博物馆厚重的大门,一股混合着旧纸张、木质展柜与药材标本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药铺。
图为国风工业园全景
“同学们看这个明代的海马标本,和我们见到的活体形态几乎一致。”讲解员老师指着玻璃展柜里的藏品,旁边的泛黄古籍上印着手绘海马图,“《本草纲目》记载海马‘雌雄成对,其性温暖,故难产及阳虚多用之’。” 展柜里还陈列着不同朝代的药材炮制工具,青铜的碾槽、陶质的晒盘、竹编的箩筐,每一件都刻着时光的痕迹。
图为中医药博物馆展厅
走廊尽头的互动区里,几位同学正在电子屏上临摹古代药书的海马图谱。“这笔法得稳,就像抓药时的称量要准。” 一位同学边画边说,笔尖在屏幕上勾勒出灵动的线条,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图为同学参观博物馆
古今交汇的启迪:专业探索是场 “跨时空” 的对话
离开博物馆时,夕阳正为古建筑的飞檐镀上金边。同学们走在青石板路上,脑海里交替闪现着水族箱里游动的海马与展柜里沉静的标本。博物馆里的古籍和现代研究放在一起,突然懂了什么叫‘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图为同学在博物馆门口合影
这次探访就像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在海马养殖基地,他们看到中医药可以走向海洋,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精细化的加工工艺中,找到传统药材的新生命力;在中医药博物馆,他们懂得学习中医药不仅是背药方、记药性,更要读懂古籍里的智慧,理解每一味药材背后的文化脉络。
图为博物馆内古代药铺复原场景
其实中医药的世界,从来都不局限于书本。它可能是养殖基地里监测水温的仪表盘,可能是博物馆展柜里泛黄的药书,可能是实验室里海马提取物的检测报告,也可能是老药工传授的炮制口诀。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子来说,所谓探索,不过是走进自然、触摸历史、动手实践,把课堂上学的理论,变成认识海马生长规律的知识、解读古籍药论的能力、研发新药的灵感,变成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暮色渐浓时,博物馆的灯光次第亮起,像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同学们知道,这次一行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 当他们再翻开《本草纲目》,读到 “海马,出南海,形如马,长五六寸” 时,眼前会浮现水族箱里灵动的身影;当学习《中药炮制学》的 “酒炙海马” 工艺时,指尖会忆起标本坚硬的质感。而这些跨越古今的记忆,终将指引他们,在中医药的海洋里,既做深耕传统的 “潜水者”,也当探索未知的 “航海家”。
推荐阅读: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